为了持续推进学术研究环境的优化,激发学术讨论与协作,拓宽师生的研究视野,构建活跃的学术环境。我院于12月19日下午两点三十分,在图书馆小报告厅召开了创新物理电子论坛系列讲座的第三期暨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讲座。本次讲座由李培芳院长主持,周昆鹏院长和张晓茹博士两位老师主讲,学院一百八十余名师生参加。
周昆鹏院长汇报了基于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对水质化学需氧量(COD)进行了检测方法的研究。研究了光谱的预处理方法、特征光谱的提取算法和理论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对模型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进一步研究了紫外光谱与荧光光谱的融合模型、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发射光谱的融合模型的建立方法,并最终得到了最优水质COD多光谱融合的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效果优秀。这次讲座为水质有机污染指标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也为基于光谱传感技术的原位在线水质传感器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张晓茹博士主要讲述人工规范场下,光晶格中超冷原子基态量子相的影响。报告内容主要从双组分玻色子的量子相和非互易跃迁相因子产生的非厄米系统的量子相两个方面介绍。在双组分玻色子的量子相中,通过人工规范场的作用,具体将超固相细分为1型和2型超固相,且发现1型超固相中,每个单组分产生的量子相与他们合并项不同,并产生特别的量子相。此外,在强组分间相互作用下,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超固相相分离。在非厄米系统中,由于非互易跃迁相因子导致粒子跃迁回路所产生的累计相位为零,但他们却表现出完全不同与无磁通时的均匀量子相,例如“SF岛”。张晓茹老师还进一步探究其他物理参量和晶格尺寸效应对基态量子相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以确保基态的稳定性。
科研诚信是科研伦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要求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科学道德准则和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不仅关乎个人的学术声誉,更是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基石。讲座主要从什么是科研诚信,科研失信行为有哪些,研究生培养科研诚信的途径以及总结四个方面进行介绍。期间,张老师列举了一些科研失信行为,以此警戒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中守好科研底线,严守学术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
李培芳院长主持会议
周昆鹏副院长进行汇报
张晓茹博士进行汇报
科研诚信讲座
会场照片